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培育一个产业 扶出一片天地——吴堡县张家山镇产业脱贫纪实》

2021-04-19 16:56:04 来源:榆林记录小康

培育一个产业 扶出一片天地
——吴堡县张家山镇产业脱贫纪实

本报记者徐子昕 通讯员王德烽 张永强

十年前,黄土高原上平凡又微不足道的村子高家塄,只剩下躯壳,老人、老伴和几孔窑洞,成为每个家庭的写照。十年后,因为挂面,因为《舌尖上的中国》,高家塄着实红火热闹了起来,用报纸上的话来说,经济发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西安高新一中读书的郭子怡放假到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亲戚家玩,亲身体验做挂面后,写下了一篇《挂面老人》的作文。

张家山镇2015年脱贫7671703人,2016年脱贫5631441人,2017年计划脱贫157312……该镇靠着一碗挂面引发了创业潮,产业脱贫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让百姓过上了好光景。也让张家山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典型和群众心中的幸福家园。

穷则思变——

挖空心思做挂面文章

刚来到张家山镇,我傻眼了。这是离县城最远的一个镇,路不好,非常闭塞。张家山镇党委书记王德烽说,我经常满镇跑,找产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一家农户在做挂面,我当时就觉得这是条好路子,有发展前景。

经过深入调研和开会探讨,王德烽下定决心搞产业脱贫。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挂面产业,觉得要靠这个挣钱过上好日子根本不可能,镇上做挂面的也就一两家。王德烽带着人兵分几路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拉着村民谈心开会,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做挂面。

群众不愿做,我们就让党员带头做,我们村有个老党员亲自带着儿子做,两人是最早开始做挂面的一批人。高家塄村村支书张斌说,慢慢的,带动的人就越来越多。

张家山镇的挂面不仅味道好,而且历史悠久。在《千秋挂面》一书中记载,有个叫李先贤的人,他就是挂面世家的先祖。同时,张家山镇温差大、日照足,气温和水质都特别适合做空心挂面。我们曾经拿着面去别的地方做,但做不出同样的品质。挂面既挂不了又长又细,煮熟后还不筋道。所以,张家山的挂面独一无二。张彦兵是做挂面的一把好手,他经常参加各类推荐会,研究创新挂面品种。

要想富,先修路。王德烽申请资金补助,然后亲自上阵带着村民修路。我们的路不好修,资金又有限,没有工程队愿意接,我们只能动员村民自己修。王德烽回忆道。

为了修路,张家山镇欠了不少债,但成功走出了发展产业的第一步。路修好了,可是挂面仍然没销路,群众做挂面的劲头始终提不起来。张家山镇想尽办法宣传,组建挂面秧歌队、在网上发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张家山镇的空心挂面。

抓住机遇——

《舌尖上的中国》打响天下挂面第一镇

产业脱贫的道路困难重重。但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打响品牌,形成产业链,百姓的腰包才能鼓起来。张家山镇积极争取,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要制作面食专辑,他们经过初选,有7个地方入选,张家山是其中之一。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机会,一定要抓住。王德烽开车去接央视的前期考察组,带着他们入驻农户,体验挂面的制作过程,空心挂面的制作过程让考察组啧啧称奇。

王德烽见缝插针地表达了张家山镇老百姓想通过做好挂面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独一无二的制作过程、热情好客的张家山人和发展挂面产业的决心打动了考察组,最终,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作为《舌尖上的中国》其中一辑在全国播出,影响巨大。

张家山的手工空心挂面闻名天下后,家家户户开始做挂面。大学生返乡创业、贫困户通过政策支持办挂面小作坊,不少人还慕名前来参观天下挂面第一镇

好产业要搭配好物流。张家山镇一边趁热打铁不断扩大宣传,增加知名度,一边联系物流,保障运输时发货及时、安全快捷。

据统计,目前全镇已建起11家规模较大的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挂面专业生产户有569户,其中贫困户有359户。我们计划今年新增贫困挂面生产户154户,预计今年手工空心挂面产量将达3500吨,产值4200万元,户均收入56万元。该镇镇长王娜说,今年让全镇贫困人口脱贫是十拿九稳的。

推陈出新——

创新脱贫机制 撬动致富支点

能人引领、合作社帮扶是张家山镇扶贫的一大法宝。该镇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引导贫困户把产业脱贫资源入股企业、合作社,提高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科学配置的及时性和实效性,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阵地,并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为贫困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销售市场。

2016112日,张家山镇贫困户搭载合作社脱贫新模式正式启动。当天,来自各村的68户产业扶贫户自愿与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签订为期两年的合作协议书,每户将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纳入合作社,实现由输血造血的根本转变,让贫困户搭上了产业精准脱贫的快车

有了镇政府和监委会负责日常监管工作,我每年都有800元的利润分红。平时还能到挂面厂打工挣工资。张家山镇寺沟村贫困户刘兴年就在这个模式下成功脱贫。 我会先培训贫困户,然后让他们在厂里打工,平时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工资。有不少农户通过在我厂里打工实现了脱贫。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负责人霍耀平介绍,去年他利用合作社帮助14户村民共20人成功脱贫。

数字最能说明张家山镇的产业脱贫成果。目前,张家山镇全镇25868868人,有挂面产业户5691160人,其中贫困户359706人。去年挂面产值4390吨,收入3293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80元,挂面产业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

信息化扶贫、网格化管理、精准化脱贫也是张家山镇的脱贫好举措。该镇依托陕西省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创建电子扶贫模式,开通移动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中国挂面之乡——张家山,及时上传下达精准扶贫工作最新要求、最新动态、最新成果,推送符合地域实际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为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和农产品购销搭建了新的信息渠道,实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践行互联网+”,助推产业发展。

同时,该镇积极探索二维码电子名片,以产业贫困户为单位,生成一个涵盖贫困户及产业信息的二维码,采取图表结合的方式,实现户内现状、入户对接、现有产业、帮扶成效四位一体图显,联户干部通过扫描及公众号平台推送,有效解决当前农村产业信息闭塞、交易环节过长等短板,切实提高了帮扶成效。

华丽转身——

产业脱贫成为致富直通车

2007年开始,王德烽就在帮老百姓算六本账。第一本是经济账:1斤面约2元钱,变成挂面一斤6元,能赚4元;做一年中等户收入7.5万元,如果加工规模较大,收入可达15万元。第二本账是安全账:做挂面是家门口的产业,当天做好当天就可以出售,与外出务工工伤事故很难保障、还经常发生欠薪情况有很大不同。第三本账是健康账:空心手工挂面制作,24个小时12道工序,和面”“盘条”“出面”“下架”“切面”“包面,动作在变,身体在动,浑身筋骨都能得到舒展,有益于增强体质。第四本账是感情账:做挂面是化解家庭矛盾的一个秘方,做挂面要两人一组来合作,面对面干活,能增进感情。第五本账是和谐账:每个农户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参与到挂面的制作过程中,年龄大的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小孩耳濡目染可以从小练做挂面手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家家户户忙着做挂面,整个镇的矛盾也能减少。第六本账是小康账:目前,《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效应余温未了,再加上《一把挂面》电影的拍摄、农民春晚的轰动、《赶牲灵》电影的选景、《经济半小时》的算账以及主流媒体的推广宣传,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已经享誉全国,市场需求正在逐日加大,挂面已经成为老百姓致富的捷径,家家户户走上了两不愁,三保障,小康生活全过上的幸福大道。

同时,张家山镇在产业扶贫、脱贫项目中,继续做好手工空心挂面家庭工业密集区建设,围绕一心一面三条线旅游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柳青和手工空心挂面这两张名片,配套发展民俗文化,充分挖掘手工空心挂面文化内涵,并推出了炒、蒸、凉拌等多种新吃法,打造集体验挂面加工、品挂面宴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让手工空心挂面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住在农户,亲自体验做挂面的乐趣,参观柳青故居,吃挂面宴,品尝挂面火锅、酸汤挂面、炸酱挂面……真是太好玩了,我下次要带着家人一起来。家住榆阳区的闫先生说,自己还买了好几盒挂面拿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在挂面引领产业脱贫初获成功的基础上,张家山镇谋划了四片区一中心的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四片区指,以高家塄村为中心,辐射张家山、冉沟、上辛庄、圪针庙的手工空心挂面家庭工业园区;以温家湾红枣示范园为点,惠及宽马家石、张家沟的现代农业种植区;以晓寺则为中心,涵盖薛家山、高家山、上高家庄的畜牧养殖区;以林场为中心,辐射白洛现、元宋家沟的核桃、山地苹果栽植区。一中心即以寺沟柳青故居为依托辐射周边村组,打造乡村旅游和写生基地。

据统计,去年,张家山镇完成了产业任务的138.26%,个人及搭载合作社总合计4351243人,资金为236.865万元。其中,通过自主实施发展产业211604人,涉及金额127.9295万元;搭载合作社224639人,涉及金额108.9355万元。


 

                                                      家家户户做挂面



指导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