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典型引领带动 经济生态双赢》

2021-04-21 16:25:28 来源:榆林记录小康

典型引领带动 经济生态“双赢”

——吴堡县生态经济型新农村建设小记

 

 

□本报记者魏丽娟 张琛

 

近年来,吴堡县以大力建设“十位一体”庭院经济型示范村为抓手,实施“产业开发、基础建设、村容整治、农民教育、社会发展、组织建设”六大工程,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型新农村建设路子,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创新体制机制

 

——财政扶持从百万到“千万保底、上不封顶”

 

吴堡县把示范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丰富示范村建设内容,从刚开始的“六位一体”、“八位一体”模式完善提高为“十位一体”(集雨场、集雨窖、菜园、畜圈、沼气、厕所、太阳能、洗澡间、路灯、宽带)与庭院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模式,充分发挥其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在全县形成整块相连、集中连片的新农村建设群。目前,累计建成新农村示范村45个,涉及5000多农户1.8万人,占全县人口27%

 

该县着力破解资金瓶颈难题,县财政逐年加大扶持力度,从240万元提高到去年的500万元和今年的“千万保底、上不封顶”,都超过了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0%,先后累计投入资金2540万元,用于村容整治、产业开发、公益事业等补助。同时,整合发改、农业、林业、水务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7000多万元,集中投入到示范村建设中。在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设内容上,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吃水行路等基础设施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激发了群众的主动参与热情。

 

壮大特色产业

 

——仅手工挂面产值2000多万元

 

该县着力在发展“一村一品”、壮大特色产业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重点发展以“养殖—沼气—果菜”为一体的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和房前屋后有效空间,合理配套种植蚕桑、核桃、苹果、花椒等各种经济作物,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

 

该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按照“产业化建设、园区化承载”的思路,扎实推进以亨通、张家山、丰润山地苹果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园区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的模式,对在新农村示范村中合法流转土地并整理成形的农业园区给予补助。

 

该县还不断深化以“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为主题的全民创业活动,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作用,加快生猪、羊子、蛋鸡、肉牛、蜜蜂、蚕茧等特色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引导手工挂面、红枣加工等向品牌化、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向延伸,有效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特别是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挂面生产户由60多户发展到313户,产值达2000多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扮靓美丽乡村

 

——靓丽新农村引来央视关注

 

该县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增通村水泥路32119.3公里,硬化村间主干道36公里,建制村通达率100%,通畅率69%

 

结合庭院经济发展,该县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重点栽植围村林、道路林、房前屋后经济林,先后造林绿化58700多亩,治理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建成省级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村7个,打造“村在绿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新农村景观。

 

该县大力实施乡村保洁工程,在各镇设立环卫站,各村设立专职环卫监督员和保洁员,新建农村生活垃圾台400多个,初步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实现了乡村保洁常态化,村容村貌得到有力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和《农民春晚》选择吴堡县新农村作为拍摄地,除本身产业优势外,村容整洁靓丽也是重要因素。

 

该县还坚持把培育文明乡风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开展以“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庭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做破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的带头人,同时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成6个镇文化活动站、50个村文化活动室和221个农家书屋,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努力实现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今年,该县还将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以35个行政村为一个社区单元,建立标准化中心社区,每个中心社区建立一所幼儿园、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便民服务站、一个便民超市、一个村民活动场所和一个养老托老服务站,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培育乡风文明提供物质保障。

 

 


指导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